党史学习
闽西苏区重视不脱产干部教育
发布时间:
  |  
阅读量:172

闽西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较早建立且影响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闽西苏区党组织通过流动训练班、党支部工作和团支部活动、夜校等教育形式对党员干部和工农干部开展不脱产的教育活动。 

流动训练班是干部训练班的有效补充,一般由区委或乡支部负责开办,利用党员的空闲时间进行训练。1933年苏区中央局宣传部印发《怎样办流动训练班?》,阐述了办流动训练班的目的、组织、训练方法,要求通过流动训练班使党员接受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这对闽西地方党组织进行一般党员的训练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除了流动训练班,党团活动也是对不脱产的党员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1929年闽西工作报告中提出:“督促按期开会,特别是支部,注重集体的讨论,切实分配工作,使同志得到训练培养青年〔干〕部之一法。”共青团闽西特委也强调“团支部的工作概括起来,分为内部工作、群众工作”,内部工作包括政治教育、团内组织活动等,提出共青团的中心任务之一即广泛地进行对青年群众的共产主义教育。在党支部和团组织的教育培养下,闽西苏区涌现出了许多青年运动的先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闽西苏区非常重视利用夜校等形式对工农干部进行教育,特别是通过夜校教育妇女干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革命活动培养了一批骨干和积极分子。1929年7月15日,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对妇女问题作出决议,强调要加紧对妇女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和开办学校使妇女得到求学的机会。闽西苏区通过有计划地“训练妇女干部”,动员妇女干部“参加政权机关的工作”,从而领导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

对闽西苏区的干部而言,有计划性的教育活动往往受到时间和环境限制,无法满足所有干部自我提升的迫切要求,所以闽西党组织对此特别关注,通过分配工作的方式督促干部在干中学、在学中悟,从而快速成长承担革命任务。1930年《中共闽西特委扩大会议决议案》强调,通过“在斗争中去训练,经常调动群众武装去参加游击战争或分配群众武装的防守、警戒、交通等实际任务”。1933年6月8日,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布第三号训令要求各省、县、区苏维埃政府教育部立即开展干部训练工作,除了开办短期训练班以外,还建议通过工作中训练干部、在斗争中训练干部、用行政纪律来教育干部等。

(摘编自《古田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林莹/文)